为什么你的批评对孩子不管用?答案在这里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
往期精选
说起批评,父母都不会陌生。每当孩子犯错,出现不良行为时,批评就成了父母的一种教育方法,但是怎样批评是一种艺术,一旦处理不好, 很可能伤害孩子或者不良行为愈演愈烈。
必须承认,父母很多批评,没有被孩子听进去,也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。
想要你的批评管用,必须避开几个常见的误区。
误区一:对人不对事
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,批评孩子时,口无遮拦,只顾着发泄情绪,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孩子本身,而不是孩子的行为。
孩子学习不好,父母说:“你不是读书的料!”而不是说:“花的功夫不够。”
孩子不打招呼,说:“这么胆小,真没用!”而不是说:“你还没准备好。”
孩子撒谎,说:“你这个撒谎精!”而不是说:“撒谎是不好的!”
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,应该就事论事,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,而不是任性、放纵地指责孩子的人格和品质。
“笨”和“花的时间不够”,"撒谎精”和“撒谎的行为”,“胆小”和“准备不足”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客观评价孩子的行为,孩子还可以通过努力去弥补和修正,但贴标签式的人身攻击,意味着孩子今后怎么做都于事无补,甚至会不断加深孩子对这些标签的印象。
在批评的艺术里,尽量避免这些以偏概全的过度概括化结论,即使是有很多行为问题的孩子,也要让他们看到可以变好的希望。
误区二:不分时间场合
批评孩子之前,父母一定要注重时间和场合。
古人说,教育孩子有七不责:“对众不责、愧悔不责、暮夜不责、饮食不责、欢庆不责、悲忧不责、 疾病不责。”
拿“对众不责”来说,我见过很多家长,不分时间,不分地点,只要孩子让自己不满意了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教训一顿再说。
如果身边人好言相劝,他们就会说:
“小孩子嘛,不打不骂记不住!”
“小孩子要什么面子!”
其实,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是最敏感脆弱的,即使是很小的孩子。
大庭广众下被批评的孩子,第一反应是逃避这个丢脸的情境,即使你说得再有道理,孩子也听不见。
无论是在亲戚面前、大街上、餐厅还是在学校......人前教子都要慎重。
误区三:批评声音太大
有的父母批评孩子,靠的是吼孩子的音量。
然而,声音越大,就越有用吗?
第一,孩子听不进去。
我知道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,常常忍不住很大声地批评孩子,这里做错,那里漏题了。可孩子呢,你越大声,他越紧张,越写不好。
吼叫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的恐惧,他往往听不见你的大道理,只记住了你的歇斯底里。
低声地批评,更容易让孩子卸下防备,把注意力集中在批评的内容上,而不是你的音量。
第二,吼得多了,孩子就麻木了。
孩子一旦习惯了你的高声责骂,很容易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,有的孩子你怎么吼都不听,有的孩子则不服气,你大声,他比你更大声。
第三:父母声音越大,情绪化也越重。
我经常建议家长朋友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懂得控制音量,这个过程也是控制情绪的过程,少点情绪化,教育才能回归理性。
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,孩子听得就越认真,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。
误区四:拒绝孩子
我在地铁上曾看到一小朋友,惹了他妈妈生气,哭着喊“妈妈抱!”妈妈不停地推开孩子,用充满着拒绝和冷漠的语气地说:“你一个人在这里吧,我不管你了!”
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,孩子调皮,妈妈带着隔离和拒绝的情绪去批评孩子:
“你不是不走吗?过来干什么?”
“你别抱着我!知道你自己错了吗!”
对孩子而言,最令自己难过和害怕的批评,不是打骂,而是父母的不接纳。
虽然,这种方式似乎可以让孩子乖乖就范,但并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,反而让孩子觉得,犯了错,父母不再喜欢自己。这样的认知,很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。
批评孩子,要让孩子知道,我无条件接受你,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为。
每个孩子犯错后,都希望父母一如既往地爱自己。
批评的目的,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哪里做错了,如何弥补犯下的错误,并不是单纯地让父母发泄情绪。
批评的原则,是在维护孩子的自尊心、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的,少了这个原则,批评就没有意义。
对孩子的批评有的放矢,孩子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,改正自己的错误,这才是批评之后最好的结果。
end
来源 | 钱志亮工作室(ID:qzlgzs)授权转载。
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官微,将第一时间知晓教育体育权威消息